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上杭太拔茫荡洋:最怜碧幛入云平
发表单位:           发表日期:2017-10-10 [字体显示:  ] [收藏]  [打印]  [关闭]

茫荡洋遍地是故事,生龙口、倒插竹子、仙人足迹,还有存于历史中的“上杭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英雄”李宗政起义。当然故事之外,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茫荡洋的自然风光。

茫荡洋位于上杭县太拔乡与永定县虎岗乡、堂堡乡交界处。民国《上杭县志》称:"茫荡洋山巍峨奔驶,博大雄峻,离县治九十里,径途崭绝,人迹罕至。"茫荡洋海拔1447.2米,四周绵延百里。从太拔乡寨背山村,沿着蜿蜒古道拾级而上,峰回路转,怪石嶙峋,千屏万障,绵延起伏;树木森郁,古藤缠绕,奇花异草,佳木葱茏;溪随山转,腾空飞瀑,手摘云雾,宛若仙境。登上山顶,峭拔入云天,一览众山小。

茫荡洋,当地人称为懵懂洋。这是因为人一旦到了茫荡洋的大山之中,就仿佛置身在茫茫荡荡的大洋之中,不知不觉会产生神奇难测,懵然无知的感觉,使人失去方向感,在山中转来转去而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进入茫荡洋非得有当地熟悉地形的向导不可,不然就真得身陷茫茫荡荡之中了。茫荡洋方圆几十公里,据当地老人说大山之中有九十九个馒头峰,山形各异,纷然森列,无边无际;九十九墩“生龙口”,穴留古忏,云缠雾锁,迷迷茫茫。稍不留心,就会陷入"八阵图"中,迷失方向,无路可出。若非风和丽日,确实难识庐山真面。这里,春天山青草绿,杜鹃火红,鸟语花香,春意盎然;夏天杨梅红透,倒竹翠绿,百合盛开,凉风习习;秋天萱花满山,野果飘香,鸟肥兽壮,天高气爽;冬天腊梅怒放,偶尔见雪,银妆素裹,宛然北国。山的灵性在于水,山顶上有汩汩流淌的细流,有潜入于岩的冷泉,细流冷泉汇成小溪,溪水清晰透明,清甜可口,据专家说,水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溪水流入寨背山,是黄潭河的支流儒溪的源头。云深林密的茫茫大山之中,是华南虎的栖息地之一,也是云豹、山羊、山鹿、野猪、蟒蛇的游乐场,鹧鸪、雉鸡、山鸡、竹鸡、山鹰的栖息地,是天然的动物园。

茫荡洋山顶分为三个洋,即三洋、二洋和头洋。三洋是茫荡洋的入口处,太拔去虎岗的山道从这里经过,矮松连片,杨梅遍野,石砌古道蜿蜒而去,小桥古亭依然屹立,溪中鱼儿嬉戏,一点不畏生人,人在其中犹如花港观鱼。清末,美国传教士卫英士曾在这里建房避暑。二洋面积最为宽阔,有十几平方公里,芳草萋萋,蝴蝶纷飞。齐腰深的青草,一岁一荣枯,年长月久好像铺了一层厚厚的地毯,人在上面行走还有跫然回音。这是一片沃土,因为不仅水足草丰,而且在冬天干燥季节经常燃起野火,将枯草化为灰烬,成为来年丰厚的养料。过去曾有人开荒垦植,终因山高水冷有种无收。小溪中石桶、石勺大小不一,仙人脚迹清晰可鉴。二洋与头洋之间有严姓坟墓一座,墓前天池阔数百平方米。曾建有寺院,遗迹尚存,真是"兰若山高处,烟霞障几重。"头洋翠竹丛生,密密麻麻,微风吹过,碧波荡漾。这里的竹子因生长在高海拔的山上,竹竿细瘦,竿高4~5米,竹叶细密,竹须不象一般竹子往上伸展而是向下垂立,因而形成了茫荡的一大奇观--竹倒生,俗称"倒插竹子"。石壁上刻有文字,形似古籀,游人莫能识。

茫荡洋的胜迹很多,除倒插竹子、寨墙、寨门外,还有王母点兵、仙人足迹、仙人餐厅、锅子岽、风车口、仙水洋、天门等等。每一处胜迹都有一个传奇、美丽、动人的故事,给茫茫大山更添几分钟秘。先讲讲“生龙口”(即吉壤,传说中的某处一般是指洞穴,里面布置豪华、衣食无忧的仙境,平常人无法知晓,只有有福之人才能在此享受)的故事。据说,在茫荡洋有九十九墩“生龙口”。有一天,爷儿俩在此放牛,突然之间从一个洞穴传来了仙乐之声,甚为动听。爷爷觉得奇怪,便让孙子在原地等待,自己循声而去,结果一去不复返。等了许久,孩子见爷爷还不出来,一下慌得大哭。这时,来了一位发须皆白的老公公,对孩子说:“孩子,你是要荣华富贵,还是要爷爷?”孩子不假思索地说:“我要爷爷,我要爷爷!”“好,孩子。你爷爷马上就会回来。”老公公完就不见了。果然,一会儿爷爷出现了,他走到孩子跟前,说:“傻孩子,爷爷有什么好?爷爷在里面可快乐了,你在家里也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孩子说:“不要,不要,我就要爷爷。”爷爷知道自己发现的是“生龙口”,于是不再说破,就随手折下一棵小竹子,倒插在洞穴入口处,以作记号。第二天,爷爷又带着孙子来山上放牛,当他迫不急待地往头一天做记号处跑去的时候,发现根本就找不到洞穴了,因为在那周围都已长满倒插竹子,“生龙口”再也找不到了。茫荡洋还是仙人游乐的地方,据说在大山之中至今还有仙人足迹、仙人餐厅,游人来到那里,都要对对足印,座座仙椅,以沾染些仙气。

高耸峻拔,宽广博大的茫荡洋曾经是农民起义的发源地和根据地。明天顺年间(1457-1464),上杭县自然灾害频仍,来价飞涨,民不聊生。然而官府照样逼收赋税,地主照样逼交租债,豪强乘机残暴掠夺侵人田产,农民被逼得走投无路"相聚将为乱"。寨背山村民李宗政联络山背人阙永华一起举旗起义,由于参加起义的都是白民(平民),他们仿效东汉末年樊崇领导的"赤眉军",称起义军为"白眉军"。他们反对豪强掠夺,严惩贪官污史,深得农民拥护,队伍迅速壮大。白眉军从寨背山向县城进发,一举攻下上杭县城。汀州卫闻报惊恐不安,不敢轻举妄动。此事震动省城,派出都指挥使司丁泉赶往上杭。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退出县城,撤回根据地寨背山、张芬岽、石马崎一带固守。白眉军声势日大,根据地日益巩固。天顺五年(1463),巡按御史伍骥奉命督剿,先"谕以祸福",力劝就抚投降,李宗政识破阴谋,仍固守根据地坚持斗争。伍随即派丁泉率部进攻,丁部绕道进击,烧掉山寨,起义军伤亡甚大,丁泉自以为得计,孤军深入,当进入丁字寨伏击圈时,起义军全军出击,官军措手不及,死伤无数,丁泉也命丧黄泉。伍骥随后调集兵力,亲自督战,白眉军打退了官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后,终因众寡悬殊,被镇压下去了,李宗政不幸被俘,同年在县城英勇就义。当地老百姓为纪念上杭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英雄,在张芬村的北坑自然村口栽下一株榕树,古榕至今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茫荡洋山麓村子里的老人们说,每当风雨如晦的夜晚总能听到人喊马嘶的冲杀声,他们会虔诚地对孩子们说:"这是宗政爷爷和官府狗腿子搏斗冲杀的声音,宗政爷爷还在茫荡洋。"笔者在寨背山、茫荡洋、石马崎、丁字寨等地曾亲见过当年白眉军所修筑的石砌寨墙、寨门,丁字寨中有一个石洞,可容数十人,据说是李宗政的"议事厅",而石马崎的"铁扇关"寨门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曾向黄岩顶上行,最怜碧幛入云平。穴留古忏峰森立,地著神灵竹倒生。邃谷从来人绝迹,摩崖应待我题名。与君犹作宦游客,归去终期事耦耕。”这是清进士上杭中都人丘嘉穗写给他的好友刘蔚文的一首诗。诗中除盛赞茫荡洋的雄峻巍峨,神妙奇特外,还毫不吝啬地表示出对茫荡洋的钟爱之情。我想只要你到过茫荡洋,也一定有如此之感。(太拔镇党委 )

 

来源:上杭新闻网

 

  
打印】 【收藏】 【关闭
相关导航全国共享工程政府信息公开海西文化信息网福建省图书馆
主办:365体育备用网址 技术支持:福建省上杭县数字上杭建设办公室
闽ICP备09032653号 联系电话:0597-3889252 E-Mail:tsg@shangha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