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珊瑚30年】珊瑚!珊瑚!
发表单位:           发表日期:2017-11-14 [字体显示:  ] [收藏]  [打印]  [关闭]

珊瑚!珊瑚!

提起珊瑚俩字,人们眼前出现的一定是美丽的海底世界,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游曳在五彩斑斓的珊瑚礁中。是的,珊瑚,是海洋特有的物种,是珊瑚虫群体或骨骼化石,珊瑚虫是一种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食物从口进入,食物残渣从口排出,它以捕捉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因各种自然条件,在海底形成五彩斑斓的珊瑚礁。珊瑚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富贵的象征,尤其是红珊瑚,色泽喜人,质地莹润,生长于远离人类的100至2000米的深海中。与珍珠、琥珀并列为三大有机宝石,在东方佛典中亦被列为七宝之一,自古即被视为富贵祥瑞之物。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此珊瑚却非彼珊瑚,而是福建上杭的一个乡镇——珊瑚乡。是的,珊瑚是一个地处上杭县西北部的小乡镇,只辖5 个行政村,总面积 43平方公里,只占全县面积的1.5%,人口八千余人,也只占全县人口的1.6%,在上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偏僻的袖珍乡镇。然而,她却是我生命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驿站,我曾在此工作生活了五年多,她的一切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为什么一个内陆的、与海洋毫不沾边的偏僻山乡,却冠以华丽的海洋生物“珊瑚”之名?据说是因为明朝名宦胡月广。

胡月广,亦叫胡广,字彦博,号光太,珊瑚人。明朝天顺六年,任命为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知县,任职期间,“有为有守,治民事神政”,他广施仁政,息诉赈饥,兴利革弊,兴修路桥,开垦农田,当地生产力得到发展,重修孔庙,兴文重教,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宁祥和,在他告老还乡之时,海丰百姓精选数枝海中精品珊瑚赠之,以表达敬爱和感激之情。胡月广把珊蝴带回家乡后,家乡父老十分感动,认为此事彰显了胡月光的非凡功绩和崇高品质,一致同意将原来称为“山湖”或“沙湖”亦或“千家村”(这点有待专家进一步论证)的村子更名为“珊瑚”,珊瑚由此得名。

这陆地的珊瑚,虽然没有如海底的珊瑚一样五彩斑斓,但也如那珊瑚一样,有着缤纷的质地,散发着七彩的光芒。

珊瑚!珊瑚!

                                                                                     

禅意的珊瑚 

说起珊瑚,必定想到圆通山。民国版《上杭县志》载:“圆通山,产名茶,距城西北七十里,顶平衍,周围垦田百余亩,有白拂泉、七星岗、洗月池、犁云亭、佛子水、冷石泉诸胜,僧九一辟为丛林。”圆通山,海拔千余米,明朝成化六年(1470年),宗鉴和尚在这里建寺庙并命名为圆通寺。明末清初,曾经考取明朝进士,做过明朝官员的江南人士九一(不知其俗名和籍贯),在遭受到国破家亡的惨变后,削发出家成为临济宗僧人,于清朝顺治七年(1650年)来到圆通山,他阐扬佛理,广布功德,四方僧徒云集,最多时“饭僧数百众”(清乾隆版《上杭县志》)。九一和尚修筑了十分壮观的宝殿层楼,华堂宽敞,菩萨林立;创建了泗州亭、洗月池、白拂泉、犁云亭、七星岗、佛子水诸多胜地;开垦了寺庙周围百余良田,种植稻谷和经济作物;这里成了闽西、粤东、赣南的著名丛林,与紫金山、双髻山、清源山并称为上杭“四大佛教名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座山能被大德高僧看中,作为禅修之地,必定有其独特之处,圆通山亦如是。圆通山千米之高,四周高山环伺,群峰拥翠,中间一宽阔盆地,清泉濯濯,土地肥沃,水草丰茂,是一块天然的修习之所。遥想当年,经历过国破家亡人生重大变故的九一和尚,从江南(江苏、安徽)逶迤南来上千里,经历了多少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承受了多少世态的冷热与炎凉,攀过了多少座山,趟过了多少条河,当他踏进圆通山的一刹那,找到灵魂修行之地的喜悦和轻松,必定涌上心头,这里便是归宿!

九一和尚并非凡人,虽然今天能找到关于他的史料极为有限,但正如客家硕儒丘复先生所说:“读其诗固知非寻常游衲,盖亦一奇人矣。”(《愿丰楼杂记》卷三)他在圆通山写下的《圆通山各咏》三十二首,每首以景入诗,都是七言律诗,并有简要的跋语。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言:“古圆通,景趣无量,随关先师取其胜景共得三十二首,以倡记之。予山行时,观景玩偈。不觉情境两得,故于每景偈以跋数语,俾观览者,发圆通幽胜之缘,庶笔底兴艺于天地间也。”这三十二首《圆通山各咏》,收进有“客家诗经”之称的《新杭川风雅集》中,应该是圆通山最宝贵的一笔文化遗产,这些诗寓景抒情,清新明丽,胸怀豁达,托意深远,语言优美,通俗晓畅,巧引典故,属辞比事,赋诗咏唱,触类旁通,信手拈来,自然天成,而又处处蕴涵禅机,真正体现大德高僧的修为。比如这首《念佛鸟》:

当年岂亦悔眉攒 ,今日无辞过语烦;三径春深悲暮草, 半溪月冷助哀猿。

总将五斗闲情绪, 并作千秋不死魂;况有催归归去乐, 声声唤起旧王孙。

这里,作者被念佛鸟所唤起的不仅仅是“旧王孙”的记忆,更是表达了对“千秋不死魂”的孜孜以求,怪不得能引起与九一和尚一样对清朝有国仇家恨的杭籍著名诗人刘坊(别号鳌石)的景仰。刘坊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十年(1681年)两次来到圆通寺,写下《黄梅山拜九一和尚塔兼呈其法嗣幻机大师二首》和《辛酉季夏避暑圆通寺四首》等诗。“何事归太早,不待远游人; 池草空含意,松风冷结因;山灵存仗几,著述想精神;且喜庭前柏, 斑玉刷羽鳞。”这些诗句,字里行间,流露着刘坊对未待相见就已圆寂的九一僧的遗憾、怀念和悲伤之情,以及对九一僧的敬仰爱慕之心。

虽然无明确的史料记载,但从九一和尚的骨灰塔建在圆通山来判断,九一和尚应该是在圆通山圆寂的,圆通山成了这位高僧的最后归宿。若非绝佳的山水、幽静的禅境,怎会让这位有着极高修为的高僧把整个下半生托付此地,并择其为最后的归宿?圆通山,你是禅修的圣地,三宝弟子的福山!

说到圆通山,肯定绕不开曾任福建水师提督的上杭石砌人钟宝三。钟宝三的故事,给圆通山增添了更多的光彩。这样一个手握重兵的赫赫将领,能痛下决心,挥别宦途,斩别荣华富贵,辞职返乡,隐居圆通山带发修行,成为虔诚的佛门弟子,圆通山,你究竟有怎样的魅力,才能如此吸引着钟提督?钟宝山留下的“夫人死百官临门,将军亡一卒不至”的对联的故事,恰恰印证了圆通山是脱离了红尘,看透了炎凉世态的充满禅意的圣地。

在珊瑚担任中学校长的几年间,几乎每一年的秋冬时节,我都会带着珊瑚中学的学子步行来到圆通山,或砍柴,或远足,每一次来,都有新的感触。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后期,圆通山还没有得到大规模的修复,到处还是残垣断壁,佛事未兴,曾经辉煌的历史,淹没在无边的杂草丛中,令人唏嘘。十多年后,当我又一次随同参加“清新珊瑚”文学笔会的作家们来到圆通山,看到修葺一新的大雄宝殿,看到金碧辉煌的神佛塑像金身,看到渐渐完善的寺院设施,心中充满慰籍,浓浓的诗情流露笔端:圆通山 我是你多年前的过客/匆匆的步履抖不尽落落风情/而你以云的静默水的轻柔/沉淀我浮躁的心/给我一片澄明/云淡 风清 月明/流岚飘逸 时光愉悦 岁月静好/圆通山 你可否赠我一叶轻云/让我在你的怀中/一生终老……

珊瑚!珊瑚!

珊瑚,因为圆通而禅意!

                                                                           

灵动的珊瑚

    一方水土,有了山就有了骨骼,有了雄奇,有了壮丽。珊瑚境内,四周群山绵延,丘陵起伏,其中圆通山圆通顶海拔 1041 米,为境内最高峰,另有蜡石岭、犁头子岽、豺狗岽、长阴头峰、水走山、南山等海拔超过700米以上的山峰。绵绵青山,以她丰饶的物产滋养了一方子民。山水相连,有山必有水。有了水,就有了血肉,有了妩媚,有了灵动。珊瑚绵延的群山孕育了丰富的水资源,带给珊瑚无限的清新和灵气。

珊瑚境内,有华竹溪、北溪、南溪和彩坑溪。

而我最熟悉的应该就是北溪了。

北溪,也就是珊瑚溪,它发源于大磜背,经桐树园、上畲(上园)至合水口,有马尾支流汇入,从东出佛子亭下,又5公里入汀江栗子湖。珊瑚溪沿着圆通山山麓,自西而东,流经了整个千家村,也就在我工作的珊瑚中学门前流过。每天清晨和傍晚,寄宿的中学生们会在这条清澈的小溪里洗漱。我的宿舍紧邻小溪,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窗外,传来溪水淙淙流动的声音,像一曲美妙的音乐伴我入眠。最难忘的是每年的暑假,在学校值班的日子,每当夕阳西下,酷热还未散尽,我都会跳进学校门前的那个不深不浅的小水潭,洗涤一天的酷热,洗涤一天的疲倦。“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正是此情此景的最好写照。

而印象最深的是在上园玩水。珊瑚教育界的老前辈、我的同事陈贵坤老师,人称“老先生”,家住珊瑚溪的上游上园自然村,他热情好客,经常请我们去他家吃饭,每次去他家,只要条件允许,我都会来到他家旁的小溪里。这是没有任何污染的山泉水,清冽的泉水从山涧流出,山涧两边是茂密的森林,溪水清澈见底,即使在最炎热的酷夏,濯足其中,也会有一种透心的清凉让你感到无限惬意。上园的水,你的清澈、你的泠洌,让我至今无法忘怀。

    六百里汀江,源于长汀,一路向南,在广东大埔三河坝与梅江汇合形成韩江,奔向汕头入海。汀江在上杭境内二百多里,是整个汀江最美的地段,而其精华就在流经珊瑚境内的近二十里水域。汀江入华竹境后,右纳九华铺溪水,汇合处有大磴滩、小磴滩相继而过,颇多险阻,抵镬锋潭(俗称锅锋潭)后,右纳珊瑚溪水(北溪),在栗子湖左岸纳下坑溪水(南溪)受才溪之水南流下为三潭滩,是珊瑚、 下坑、 才溪三水汇合处。三潭滩以下右纳彩坑溪水,流 5 公里至金山脚下,进入湖洋境。

这段水路,最美之处在栗子湖以上水域,即镬锋潭,人称“小三峡”。“镬锋潭深不可测,两岸石壁高百数十丈。乡人遇乱辄赁船载物避患于此。下有镬锋滩,上有小磴滩,皆奇险贼不能越,以旧时言,诚天然避患处也。”(民国版《上杭县志》)金山电站水库未建成前,这里河道狭窄,礁石遍布、水流湍急,两岸山势险峻,峰峦叠障,悬崖对峙,怪石嶙峋,百丈深壑,各种造型奇特的石头,让人流连忘返。常言道,两山间必有一水,不知是汀江水孕育了两岸的奇峰耸翠,还是两岸的秀丽山峰滋润了浩浩荡荡的汀江水,尤其是金山电站水库蓄水后,这里高峡出平湖,昔日江水疾奔的峡谷,已成了波澜不惊的库区,江水碧蓝,风光绮丽,荡舟期间,可细细品览两岸异石、悬松、飞瀑,带给你的是另一种悠然,另一种灵动,另一种如痴如醉。

这里的汀江水,不仅养育着珊瑚人,它的恩泽,已惠及到更多的人民。由于水质优良,2009 年,栗子湖下游的横滩,确定为上杭城区新水源取水点。201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横滩饮用水源保护区。2011年1月,日供水 6 万立方米的上杭城区横滩饮用水源建设项目竣工,正式向上杭城区供水。从此,纯洁甘甜的栗子湖的汀江水,开始滋养着十万杭城百姓,让这一方水土,有了更高的价值。

为了保证横滩取水点水源的质量,整个珊瑚基本上都划为横滩饮用水源保护区。为此,珊瑚乡党委、政府成立横滩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把生态建设、水源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了珊瑚乡横滩水源保护区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采取了许许多多保护水源环境质量的措施;为此,珊瑚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关闭了一切可能污染水源的养殖场和工厂,他们把清洁家园、保护水源环境、建设生态水源地当作了自觉的行动,珊瑚人民以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来换取了水源地环境的优化,上杭城区所有居民都应该向珊瑚人民致敬!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珊瑚!珊瑚!

珊瑚,因为秀水而灵动。

                                                 

红色的珊瑚 

历史,有时也会因为某种原因而被埋没,不为人知。

比如,珊瑚的红色革命史。

上杭,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在土地革命战争年代,上杭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杭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早已载入共和国的史册,熠熠生辉。而提到红色上杭,人们自然就会想起古田,想起才溪。古田,因两次古田会议而彪炳党史军史;才溪,因毛泽东三到才溪,写下著名的《才溪乡调查》,也因才溪人民三千儿郎当红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就有一千二百多人而成为革命圣地。是的,古田才溪太耀眼了,以致上杭其他地方的革命斗争史也鲜为人知了,比如珊瑚。

其实珊瑚也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珊瑚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毛泽东、朱德、叶剑英、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征战的足迹。1929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一纵队第一支队支队长王良,率部到千家村,发动群众,宣传土地革命。1929年11月17日,红四军军长朱德率部经武平十方到千家村。1930年6月9 日,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经武平到千家村,第二天在栗子湖渡过汀江,前往才溪做社会调查。1932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攻克武平、上杭后,军长罗炳辉率部到千家村休整。同期,福建省军区独立第二团亦驻扎千家村。红军在“梦宏居”“思龙堂”等驻地书写大量标语。1932 年6月6 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叶剑英率红军东路军回师赣南途中,又一次从才溪经栗子湖渡过汀江到千家村,出席 6 月 8 日在上杭官庄东路军总司令部召开的军事会议。

毛泽东、朱德和红军将士到珊瑚, 点燃了珊瑚人民的革命斗争之火。珊瑚掀起一次又一次扩大红军热潮,数百珊瑚儿女踊跃参加红军和地方游击队,少年儿童踊跃参加少先队。1933 年 5月 29 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第 82 期以《回答中央总队部号召》为题,报道官庄、才溪等区扩大少先队的成绩。文中指出:“其中最有成绩的是官庄的珊瑚乡,三天内发展了二百余人。给了中央总队部扩大一百五十万少先队的号召,予以洪亮的响应!”同年 11 月 17 日,《红色中华》以《官庄区扩大红军热潮》为题,报道下珊瑚扩大红军、整排游击队勇赴前线的情况。支援前线的工作亦很出色。彩坑妇女满姑等人想方设法运送布匹、食盐等封锁物资到苏区;彩坑赤卫队员张荣玉等人,主动报名参加运输队,从才溪到江西瑞金。张荣宝、张荣玉、张荣珊,被誉为“红色三兄弟”。有88 名珊瑚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比起才溪为革命牺牲的一千二百多名烈士,也许珊瑚的烈士并不算多,但珊瑚“红色三兄弟”的故事,和才溪“红色三兄弟”的故事一样感人。

张荣宝、张荣玉、张荣珊三兄弟,珊瑚彩坑人。老大张荣宝,22岁参加赤卫队,2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官庄区武装部部长,25岁任珊瑚乡苏维埃政府主席,1934年,红军主力部队开始撤离闽西苏区, 珊瑚一带陷入白色恐怖,张荣宝等人遵照上级指示转入地下斗争,到同康、曾泗一带开展地下活动, 1934 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夜,张荣宝潜回彩坑,被国民党武平县联四乡民团抓捕,第二天张荣宝即被民团枪杀,并被残忍地剖腹掏心,年仅 27 岁。

老二张荣玉, 1932 年加入赤卫队, 曾参加刘永生领导的革命暴动,次年 4 月参加红四军运输队,后来,张荣玉响应扩大红军号召,参加了红军。1934年在湖南溪口战斗中, 队伍被冲散,在无法找到部队的情况回到上杭,但随即被抓,关入上杭县国民党监狱达 4 个月之久,保释后离开家乡,辗转江西一带,以泥水匠为业,继续寻找党组织,未果,解放后回到家乡务农,1987 年 10 月,被民政部门认定为失散红军。

老三张荣珊,曾当过汀江船工,1929年,年仅15岁的张荣珊就在上杭白砂参加游击队,1931年编入红军第十二军三十四师一O八团,1932 年 参加广东南雄之战,1934年在长沙作战时牺牲,时任连长,年仅 20 岁。

张氏红色三兄弟,为了革命前赴后继,把生命献给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这是珊瑚人民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的典型代表,他们的英名,将永垂史册。

说到红色珊瑚,不能不说到梦宏居。

梦宏居,座落于上珊瑚村溪背,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是胡梦甲之别墅,占地面积一万余平方米,三栋厅堂六摆横屋,是典型的客家厅堂式建筑。大厅正中有“梦宏居”烫金匾牌一块,正门面向紫金山顶,门框上部石刻“溪山聚秀”,两边石刻楹联:“系由安定文宗第 族起晋陵吏部家”。整个建筑伟宇雄浑,气势磅礴,门前月塘拱照,小溪环绕,景色秀丽。

当我第一眼看见“梦宏居”的时候,我就感觉与古田会议会址“廖家祠堂”有几分相似,都是典型的客家厅堂式砖木结构民居,后山都有一片茂密的树林环拱。当进一步了解后,“梦宏居”和“廖家祠堂”就不仅是形似了,更是神似。他们都曾经是红军的驻地,都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的足迹。不同的是,梦宏居完整地保存下近百条红军标语,这些标语,真实地记录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的政治宣传、军事活动以及采取的斗争策略,是根据地斗争史的缩影,是书写在墙壁上、木板上的史诗,是重要的革命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稀文化遗产。

“梦宏居”和“廖家祠堂”都是重要的革命旧址,但命运却完全不同。“廖家祠堂”作为古田会议旧址,早已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无数人前往瞻仰。而“梦宏居”,直到前几年,还一直居住着胡梦甲的后人,只是在我的朋友、珊瑚杰出乡贤胡和春先生近年的不断宣传、不断奔走努力下,才慢慢为人所知,才慢慢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2010年 7月被上杭县列为第九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5 年 1 月 9日被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列为“红色文化研究基地”。为此,2015年,我写下了《梦宏居》这首诗:

“外貌和你相似的一座房子/成为了旧址 成为了圣地/百花簇拥 万人敬仰

你们相隔不远/都座落于偏远的客家山村

你们同样接待过一群/头戴八角帽 八角帽上闪烁着一颗/鲜红五角星的年轻人

这样的年轻人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那座房子里 围坐在炭火前/开会 争论 /一个伟大的决议在争论中诞生/从此 那寒冬的炭火/温暖了整个中国革命

同样的年轻人 也在你这里开会 学习/把诗 把歌 把革命口号/镌刻在你的墙壁/沉淀成为红色的记忆/八十多年过去了/依然散发出圣洁的光辉

那座房子很早被人记起很早被人纪念/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旧址成为了圣地/而你/很少被人记起很少被人纪念/就像一颗明珠深埋于泥土/被岁月尘封被流年遗弃/但你以你的宽容你的缄默/守望成为另一种风景/无怨/亦无悔

当年 把诗 把歌 把革命口号/写于你墙壁的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亦如你一样/不知其名 不知何往 不知所终/但他们的激情他们的灵魂/亦如你屋后的梦泉/汩汩奔涌 永不枯竭/滋养着一茬又一茬的后人

那一座房子是沉淀了革命记忆的房子/这一座房子是革命记忆沉默了的房子/你们  其实  是同一座房子”

曾被遗忘的红色旧址梦宏居,向你致敬!

珊瑚!珊瑚!

珊瑚,因为红色而神圣!

                                         

纯朴的珊瑚

珊瑚工作五年半,最难忘的是纯朴的珊瑚人。

外地人对于珊瑚人的看法,尤其是在珊瑚工作过的人,看法各不相同,甚至完全对立。有人认为珊瑚人守旧,有人认为珊瑚人固执,有人认为珊瑚人短视,有人认为珊瑚人豪爽,有人认为珊瑚人狡猾,凡此种种,不一而论,也许都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得出的结论。而我却认为,纯朴是珊瑚人最大的特点。

1997年5月,根据组织安排,我调任珊瑚中学任校长。那时的珊瑚,在上杭,是偏僻和贫穷的代名词。珊瑚,人生地不熟,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事,对未来一片茫然。

那时的珊瑚中学,本地教师和外地教师的比例差不多各一半,在我在来之前,两者的关系并不和谐,因一直是外地人当校长,无形中产生了一种对立,这在我尚未到珊瑚时已有耳闻。

我决心要消除这种对立,才能把工作做好。第一次教工会,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能在一起工作是缘分,百年才修得同船渡,希望大家能珍惜在一起的缘分,像兄弟姊妹一样携手前行。刚到校的那几天,我首先拜访的是本地的教师,向他们了解情况,虚心求教。本地的几位老教师,像陈贵坤老师、陈洪祥老师、胡根春老师、胡长华老师、陈育辉老师等等,看到我并不像以前的外地来的领导,马上消除了抵触情绪,全力地支持我的工作。当我采取了一些教育教学管理的措施后,陈贵坤老师(老先生),在我不在场的场合,逢人就说这是一个会抓教学的领导。正因为有他们的支持,我在珊瑚工作的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创造了许多珊瑚教育史上的第一:举办第一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第一次得分取得零的突破;1998年中考,小小的珊瑚中学,一举考上5个一中,远超邻近的一些大型中学,珊瑚中学宿舍管理的做法,被时任教育局长的华如生同志大会小会推广,等等。那些年,我们学校的三十多位老师和睦相处,携手共进,不再有本地老师和外地老师的对立。逢年过节,我们这些没回去的外地老师,都是在本地教师的家中度过。珊瑚几年的经历,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珊瑚人,只要你给他一点尊重,他会加倍地回报你;但如果你给他一点伤害,他也会加倍地还给你。

珊瑚人的纯朴,其实是客家人的憨厚与质朴。珊瑚的同事、乡里村里的干部、学生家长、甚至住在学校隔壁的邻居,等等,都经常地请我们去喝酒。酒桌上的菜肴,必定是极其丰盛的,鸡啊、鸭啊、兔子啊,必定是少不了的,说是都是自家养的,不值几个钱。酒碗,必定是斟满香甜的客家糯米酒,没喝个晕七晕八的,就说你不够朋友。将近二十年了,在一个学生胡灿标家里喝酒的情形我还历历在目。灿标的学习成绩很好,但家庭非常贫困,每学期的学费都要拖欠。他读初三的那年正月,家长一定要请我们去他家喝酒,我们心想,像他这样的家庭估计不会有太多丰盛的菜,没想到的是,桌上摆满了菜肴,农村有的各种家禽家畜,公鸡小母鸡番鸭水鸭兔子狗肉等等,应有尽有,让我们口瞪目呆。我对他母亲说,你不能这样破费,完全可以把这些“头牲”(客家话,指家禽家畜)拿去卖了用于灿标交学费,他母亲说,那是两码事,学费欠归欠,我一定会想办法交清,但你们来了,我必须倾我所有来招待你们。听了她的话,我无言以对。这,就是珊瑚人!

去年12月份,我因参加党校异地培训去了北京,根据行程安排只在北京住一个晚上。已经大学毕业在北京工作了好多年的灿标知道了,一定要来见我。我说时间匆忙,只有中午一段时间有空,他说没关系,无论如何都要见一面,我只好和他约在前门大街见面。也许因为交通的缘故,他只在我们必须离开时的前几分钟才赶到,他还是和读初中时一样的朴实,只是个子长得更瘦高了。他说为了赶来,转了好几路地铁,能在北京见到老师实在太高兴了。他陪着我们的团队走了一段路,为的是能多说几句话,直到我们上车,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去。为了几分钟的见面,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这,就是珊瑚人的纯朴。

珊瑚人的纯朴有时也表现为憨厚。我刚去的那几年,珊瑚的家长拖欠学费的现象十分严重,开学初,学校还收不到十分之一的学费。记得一位华竹的学生家长,他的孩子刚念初一,学费已拖欠了一个学期,一次,班主任从他的邻居中了解到,他刚嫁了大女儿,有一万多块钱的聘金,就去动员他交清学费,他却说,这个钱怎么能用来交学费呢,我要把它存起来,给我儿子(指刚念初一的那位学生)娶老婆用的。这番话让我们的老师哭笑不得。

离开珊瑚十几年了,珊瑚的一帮同事、朋友却从没有忘记过我,每每有搬新房、娶儿媳妇等等大喜事,都要邀请我回去喝喜酒,而他们又从不因私事来麻烦我。此刻,我在敲击键盘的时候,这些老同事老朋友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贵坤、育辉、洪祥、长华、华新、铨通、育红、启斌、根春、喜嘉、东彩、胡玮、华发、钊生、启星(毫子)、利杭、秋和子、添华……等等等等,一串无法罗列的名字!因为你们,我在珊瑚工作生活的五年半的时光里,虽然生活环境无比艰苦,但依然充满了阳光!

感谢你们,可爱的珊瑚人。

珊瑚!珊瑚!

珊瑚,因为纯朴而温暖!

                      

诗性的珊瑚

珊瑚处处是美景,一处美景就是一首诗。清末民初胡见新所作珊瑚十二景诗即是见证,这十二景分别是:千家烟火、珊瑚夜望、南山豹变、北岭龙吟、屏嶂双峰、平岗走马、砌栏夜月、爱溪古迹、九曲回澜、船寨朝霞、西山采樵、古木檠青。而十二景诗把珊瑚的的十二美景传神地刻画出来,得以在珊瑚广泛传唱。珊瑚杰出乡贤、现任上杭县政协副主席胡金祥先生,近期创作一首诗《千家村的三棵树》,把珊瑚十二景融入其间,表达了对家乡珊瑚拳拳眷爱之情。


千家村的三棵树

千家村的三棵树,

沙河铺人的守护神,

孩提时纳凉歇息的记忆,

后龙山古木檠青的见证。

 

千家村的三棵树,

同根三胞的连体松,

枝曲蜿伸十岗九背,

珊瑚夜望船寨朝霞。

 

千家村的三棵树,

树冠蔽日如伞绿荫,

婆娑袅袅千家烟火,

傲然屹立屏嶂双峰。

 

千家村的三棵树,

默默诉说流金岁月,

北岭龙吟伴着圆通梵音,

南山豹变蕴蓄不息汀流。

 

千家村的三棵树,

西山采樵的接力处,

浓荫下放置有几块石头,

人们乘坐在此乘凉谈吐。

 

千家村的三棵树,

爱溪古迹阅人无数,

“滨海民牧”知县胡月广,

九曲回澜成就“溪山聚秀”。

 

千家村的三棵树,

如倚闾望切的乡亲,

承载平岗走马的远古岁月,

守望砌栏夜月的不老乡愁。


而把后半生托付给了珊瑚的山水的九一和尚唱咏圆通山的三十二首《圆通山各咏》,亦诗亦偈,把圆通山美景完整地描述下来,情景交融,云水禅心,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圆通山乃至全珊瑚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如第一首《珊瑚乡》:

二水萦漪正复斜,千山分合几人家; 停歇樵竖争黄叶, 脱轭牛童喘白沙;

蠡泽秋风怀范远,船山落日忆岩赊, 堡门高锁人归后,赢得珊瑚挂晚霞。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的是清初时候珊瑚的自然和社会风情,让我们知道三百年前的珊瑚是一种怎样的风貌。

在珊瑚,留下美丽诗篇的还有以诗文闻名的布政司参政黎士弘,长汀濯田人。他辞官还乡后,数次到圆通寺游览,作《寄圆通山半石堂头》等诗三首。上杭籍著名诗人刘坊两次到圆通寺, 写诗赞美珊瑚自然风光和圆通寺寺庙建筑等等,让这方山水有了更多的诗情。

是的,珊瑚,处处充满了诗意。

在珊瑚工作的时候,清晨,我常常会爬上中学背后的后山高栋寨,俯瞰千家村,房屋一排排一簇簇,散落在田野,屋顶上炊烟袅袅,有鸡鸣犬吠声传来,远处的南山薄岚飘逸,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宛若世外桃源,像一首宁静的诗。千家村应该是风水极佳之地,圆通山、杨梅山、南山将其簇拥其中,北溪、南溪环绕而过,如果南溪之水不往下坑方向出村,而往北与北溪汇合于合水口,形成圆环之势,珊瑚,那更是风水宝地了。

傍晚,我常常在村道田塍漫步。泥土的芳香,四季庄稼色彩的变换,晚归的牛群,黄昏彩霞点染下的村庄,静静流淌的珊瑚溪,一切的一切,让我沉醉,让我流连忘返。珊瑚的黄昏,宛如一曲牧童的清笛,恬静,安然,舒宁,能让无限浮躁的心事沉淀,能让世俗红尘飘散。

珊瑚另一个好去处是彩坑库湾。金山电站蓄水发电后,高峡出平湖,整个彩坑的汀江河段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库湾。库湾的水一片湛蓝,像一块巨大的翡翠安放在崇山峻岭之中。水面平静如镜,荡舟其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岸青山碧绿,茂竹繁花,景色宜人。乘一艘游船,徐徐北上,江水飞溅,清风扑面,可以直抵栗子湖和“小山峡”,,瞻仰“红色渡口”,观赏“小山峡”胜景,心中必生诗情画意,激情荡漾其中。

珊瑚!珊瑚!

珊瑚,因为秀丽而诗性!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玛瑙坡头,珊瑚树底,江南别是春光。” “文章五彩珊瑚钩,肺腑肝肠尽经史。”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珊瑚百尺珠千斛,难换罗敷未嫁身。”古往今来,描写珊瑚的诗句胜不胜数,描写珊瑚的文章也胜不胜数,但那写的是海洋物种的珊瑚。这陆地的珊瑚,勤劳、纯朴的八千珊瑚儿女,在这块土地上已经书写了无数更加壮美的诗句,描绘了无数更加壮美的画卷,让珊瑚的昨天和今天闪耀着熠熠的光辉。我们坚信,乘着党的十九大的春风,珊瑚人民必定会以建设“生态水源地、美丽宜居乡”为目标,在任重道远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在这新的时代,创造出新的辉煌,让古老的珊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新的光彩!

珊瑚!珊瑚!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了《珊瑚乡志》2017年版等文献内容,一并致谢)

                

2017年11月5日深夜初稿

                2017年11月8日深夜二稿

 

 

作者简介:作者:林华春,男,福建省上杭县湖洋镇上埔村人,1995—2012任珊瑚中学校长,现任上杭县教育局副局长,龙岩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杭县作家协会主席。诗作在《诗潮》《诗歌月刊》《长江诗歌》《海峡诗人》《福建文学》《厦门文学》等刊物发表,入选《2010-2011福建优秀诗歌选》,出版诗文集《生命的河流》。

                                                                                                         

 

 

来源:上杭网

 

  
打印】 【收藏】 【关闭
相关导航全国共享工程政府信息公开海西文化信息网福建省图书馆
主办:365体育备用网址 技术支持:福建省上杭县数字上杭建设办公室
闽ICP备09032653号 联系电话:0597-3889252 E-Mail:tsg@shanghang.gov.cn